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 文苑随笔
那山那屋那人
作者:八月雪  发布时间:2013-04-08 11:57:13 打印 字号: | |
  早就听说歙县深渡镇阳产村的土楼群了,那是一个使人着迷而又容易浮想联翩的地方。趁着清明节假期,冒雨前行,转过了一道弯连着一道弯,翻过了一座山有一座山,就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迷茫间,突然,眼前出现了丛山峻岭里那一幢幢的土楼群。

  翠峰葱茏,烟雨朦胧,就在山岭翠谷间,土黄色调织成的画面独特而又古朴。翩翩欲舞、云雾缭绕着,忽隐忽现。一种仙山琼阁的感觉一下子涌上心头。沿着古石块铺就的山道,淹没在杉树香樟树和核桃树、橡皮树组成的绿的海洋里,透过斑驳树枝绿叶去看那古楼群,又觉得自己步入了一个海市蜃楼的世界,虚幻中显露着真实,真真假假、虚虚幻幻情愫间,使你怀疑是不是穿过了时间隧道让你一下子来到了往古。

  当你走进了这个古老而又清新的村庄,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神秘幽情。你看,无论是每一座单体土楼,还是每一个村落的土楼群,它都有一种古老淳朴的美感,那独特斑驳的画面、那思古幽情的意境、那润含天地神韵的雄浑、那大气磅礴的气势,有时使你感到这是一首唱了千年的久违的歌谣,幽情长绵而又惋叹不已,有时又让你感觉这是一曲激越澎湃的交响曲,天地轰鸣,山水合乐,久音不绝,不知不觉中心灵魂魄都浸润其中。

  古朴淳厚的不仅是古楼,还有那乡村韵律。步入村街小巷,沿着青石砌成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云梯路和石板台阶,极目远眺,漫山遍野土楼屋栉次邻比地坐落在高耸青石坝垒砌的屋脊上,那开山劈石垒砌的有数不完的大大小小青石块,我内心极为震撼,不禁为山里人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感动,山脚山巅上下十几华里,硬是一块块一担担肩挑背扛地驮上山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该有多大的耐心和毅力啊!

  穿过石街石巷,抬眼相望,九曲十八弯,边边拐拐,拔地而起的土楼脚连脚肩并肩错落有致地伫立在每一撇角落,像一曲五线谱中的一个个音符,奇妙无比,勾起你万千思绪。不知不觉中你会迷恋于山里人这杰出艺术构思。那土楼群依山就势、千姿百态、布局合理,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美轮又孕育出浓郁的山区民居建筑特色,构成了神奇、古朴、壮观、美丽的画卷。你不由的感叹,历经千百年,这徽州土楼真是徽派建筑又一奇葩,横跨几千年不仅传承了徽州古山越人智慧的结晶,而且是一种弥难珍贵的两千多年山越文化的遗存。

  走进街坊邻里间,细细寻觅才知道这座阳产村村庄有着悠久的历史,为徽州郑氏祖居地。南北宋期间,郑氏一族由歙北迁移定潭而居,后迁阳产村,这里为郑半洲、再能公后裔。据说郑半洲狩猎到阳产,跟随的猎犬卧于阳产山凹不愿返回,郑公见其四面环山,山泉清澈,古木参天,便笃信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迁移定居阳产,繁衍子孙至今。

  原先,由于地处偏僻,山路崎岖,砖石灰泥运来不便,聪明智慧山里人靠山吃山靠河吃河,于是就地取材,利用当地山地的青石和粘土,筑出土楼围出了一座古山寨。村寨房子以土楼为主,一座座,一排排,密密麻麻,一幢接一幢。均以青石砌磅为地基,土楼与土楼之间有石板或石板台阶临接并用青石铺地。构造出眼前这独特的乡土韵味的画面。

  此情此景我不由地想起了几十年前,我们中学生组队前往歙县璜田乡六联村学农情形。那里有一座直插云霄的山岭“蜈蚣岭”,由于山道崎岖,地处偏远,这个村是一个只见青天不见田的群山村,可是这里出了一个勤劳勇敢的“领头羊”,叫胡招娣,硬是带着村里人学习大寨精神,起早摸黑,夜以继日地劈山造田,把个蜈蚣岭硬是改造成百亩良田。我们去参观学习的时候,只见一垄垄的茶园和玉米地层层环绕,一道道弯曲长绵的青石云梯犹如一道道彩虹镶嵌在高耸入云的崇山峻岭间,半山腰的一幢幢黄褐色的土楼屋也是这样斑斑驳驳点缀在绿树葱茏中,那样的挺秀那样的显眼,无不使人肃然起敬,感悟着“人定胜天”真正内涵。

  是的,走过了那蹉跎岁月,感悟着那山那屋那人,觉得阳产村的土楼不仅仅是一种厚重文化的传承而且是一种精神的凝结和召唤。
责任编辑: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