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官风采
潘华:立案信访窗口的“五朝元老”
作者:刘志翔文\张怡图  发布时间:2013-03-05 14:30:31 打印 字号: | |
图为潘华正在热情接待当事人
  潘华,现为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1988年,刚到法院工作后的两年,她被组织安排在告申庭(立案庭前身),中途只在民二庭任一年多的副庭长,坚守立案信访窗口20多年,历经五任院长。无论是哪个“朝代”,也无论是春夏秋冬,她始终牢记司法为民的宗旨,忠于职守,践行职责,先后多次被评为“办案标兵”、“先进个人”等荣誉,她带领的立案庭也多次被安徽省高院和黄山市中院评为“立案信访先进集体”。

  “一个法官一生可能要审理几千起案件,但对老百姓来说一生可能只打一次官司,一定要让老百姓体会到法律的公平正义和温暖。”作为立案庭庭长,潘华对来访当事人总是细心指导,热心服务,尽己所能给当事人以帮助。

  去年春节前夕,法院收到一位八十多岁高龄老人田某寄来的诉状,反映自己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重病,生活困难,其子不尽赡养义务。接到诉状后,潘华认为如果按常规先立案再审判再执行,不仅解决不了当前高龄老人的生活困难,而且还会激化家庭矛盾。她核实后,与老人之子取得联系,多次说服教育,使其子认识到自身错误,春节前主动交清了赡养费,并保证今后一定主动履行赡养义务。三年来,潘华审查立案8000多件,接待来诉来访案件当事人1万多人次,引导当事人通过非诉渠道解决纠纷1000多起,审查受理的案件没有一起错立。

  “真情是法官的左右手,要用真情化解矛盾。”潘华说。立案工作是法院启动审判程序的“总开关”,是与群众沟通的“窗口”。潘华到立案庭后,默默的朝着把立案信访窗口打造成“和谐、为民、文明、公信”之窗的目标努力,使来访当事人在与法院接触中体验到司法的温情与爱心,使法官与群众交谈中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2010年10月25日,因交通事故致残而饱经痛苦折磨的张某拄着木棒,拖着病腿,艰难地来到立案庭,满脸泪水地述说自己的遭遇。潘华急忙上前搀扶住张某,热情接待。当她了解到张某想通过诉讼获取赔偿,但无力缴纳诉讼费时,她立马向院领导作了汇报,并当即为张某办理了诉讼费缓缴和立案审批手续。三年来,潘华共对90多位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办理诉讼费减缓免手续。

  “自己多办一件案件,老百姓就少一份忧愁”。潘华总是这样教导立案庭的干警。今年1月12日,有位当事人急冲冲的走进立案庭急切地问:“能不能尽快为我办理立案手续?”潘华接待后得知当事人是从外省市远道而来,平时工作很忙,想尽快赶回家中。为节省当事人开支,避免当事人多次往返奔波,潘华在依法审查诉讼材料后立即为其办理了立案手续,并随即安排了开庭时间,在向原告送达开庭传票的同时,又立即派干警驱车前往被告住所,几经周折,找到被告向其送达诉状副本、开庭传票等有关法律文书,前后不到两个小时,潘华就完成了该起案件的立案、排期、送达等工作,原告惊讶地说:“真想不到,法官为民办事的速度这么快,效率这么高”。此外,为方便群众诉讼、降低诉讼成本,潘华积极开展立案速裁工作,使大量简易民商事案件得以快速解决。三年来,立案庭在潘华的带领下,速裁纠纷642件,涉案标的额达8000多万元,平均结案期限仅为10天,自动履行率达80%以上,被群众称赞为“十分钟效益”。

  “信访常常是群众的最后一线希望”,“群众把我们当作希望,我们不能让群众失望”,“我们难,信访当事人更难”……朴实的语言,记载着潘华对来访群众的深厚感情。立案庭除负责诉讼引导、立案审查、立案调解、救助服务、查询咨询、材料收转、判后答疑等工作外,还承担着信访接待工作。众所周知,涉诉信访是法院工作的一件难事,新形势下涉诉信访案件居高不下,“信访不信法”的观念普遍存在,当事人吵闹也是家常便饭,不少人看到信访人惟恐避之不及,但潘华总是热情接待,耐心倾听,尽力化解。作为一名法官,就是群众工作者,她总是设身处地站在信访人的角度来考虑老百姓的利益,来看待老百姓的言行。在长期与信访群众打交道的实践中,潘华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五心”工作法:接待当事人热心,调查取证细心,倾听陈述耐心,处理案件公心,善后工作关心。用她自己的话说:“老百姓实在没办法了才打官司,本来就是弱者,如果再看不到法官的笑脸,心理负担就会更重,对法官、对法院、对司法就会更加不信任。”去年,在市、区两级党委、人大、政府的支持配合下,她成功调解了一起长达十余年、多次上访的民间借贷纠纷,得到了领导的普遍赞誉和干警的一致认可。
责任编辑:陈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