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 文苑随笔
下乡拜年
作者:关耳  发布时间:2013-02-16 09:13:12 打印 字号: | |
  按照徽州人的规矩,初二是女儿回娘家拜年的良辰吉日。往年,这个时候就是妻子赶往西坑老家走亲戚的时候,还有一项重要的事情,就是到西坑“汪树坞”岭头她母亲的坟茔上坟。母亲去世得早,是个苦命的女人,恪守着徽州女人的纯粹和本分,因为拉扯着四个未成年的孩子,因为生活的窘迫,因为在城里的那点护士的工资和口粮填不饱肚子也喂养不了孩子,于是,母亲从县城医院辞掉了护士回到了西坑老家。

  未曾谋面的岳母十分的勤快聪慧,村里合作医疗交给了她打理后,在西坑这个远离县城的僻远的山村,缺医少药的境地使得这座小诊所异常的繁忙。白天黑夜、风雨无阻,她待人的真挚和善良和蔼,渐渐赢得了父老乡亲的信任和爱戴。可是,生活的重荷和艰辛终于使妻子母亲病倒了,开始,她并末在意,因为孩子还那么小,又是在74年生活艰难的岁月,开始是鼻子里有血丝,她以为仅仅是鼻炎,可是后来上海医疗队到村子里巡回就诊,一位内科主任简单看了后就建议母亲去大医院查一查。

  岳父听出了话外之音,于是筹集了路费便带着岳母去了杭州,诊断很快有了结果,确诊为鼻咽癌。那年她才35岁,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一下子把岳母打蒙了。毕竟她还年轻,毕竟最小的女儿才两岁,毕竟她还没有享受到一天安稳的日子,命运多桀的她,此后一方面坚守着乡亲们的信任带病出诊就医,一方面还拉扯着孩子苦捱着日子,她是学医的癌症对她来说她知道意味着什么,可是,她实在放心不下还未成年的孩子,因为岳父远在泾县教书家中只有叔伯和婶奶帮忙照料,婆家没有其他亲人,一旦走了孩子可怎么办?

  带着这种搁不下放不了的心念,这位女人一路苦捱,受尽病痛折磨,在她还没满四十岁那年终于撒手而去,留给亲人的是满腹的悲伤和无尽的思念。从那时起,妻子就有了一个几十年都没变过的习惯,无论清明、七月半还是年下,妻子总要带着家人和姐妹攀上陡峭高耸的“汪树坞”岭头给母亲坟头上坟进香,聊以表达女儿对早逝母亲的思念之情。是的,情深深意切切,鞋柜里妻子珍藏着的一双黑皮鞋一直舍不得扔,说是母亲病在床榻爬不起来时,因为心疼女儿小小的年龄就担起生活的担子而攒钱买来送给女儿的。

  时光一晃就是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西坑村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妻舅家还是表哥表嫂家都已经是盖了新房买了汽车,做着茶叶生意和外出闯荡赚钱了。勤劳致富让山村的农民生活变得富裕起来,就是原来西坑的粮产地,桂林镇旁的陈村木也变得靓起来了。西坑村是一个半山半畈的村庄,在相隔几十里地外的溪头镇旁一座叫“陈村木”的自然村,荒山野林处一块块水田就是分给西坑村产粮地,开始因为距离着西坑村较远,没有几户人家住在这里,久而久之这里变成了天高皇帝远的“三不管”的地方。

  记得结婚那年走亲戚竟然往一条水渠旁的小石板路走去的,快到村口的时候,天都蒙蒙黑了,一进村大姨一家欢天喜地地来迎接,山里人淳朴实在,像办大事一样热闹非凡,全村的男女老少都簇拥过来,热情地嘘寒问暖。因为交通不便,前几年到妻子大姨家拜年走的虽然吉普车勉强开进,但走的是坑坑洼洼、直打滑的田埂路,到了村头简直要从乱灌木丛中行走,将车身刮出道道刮痕。

  可是,昨天去陈村木,却是一条宽敞蹭亮柏油马路直通村里,到了村子里,黛瓦白墙的徽派高楼一栋栋拔地而起,老表弟立诊、立云招呼着我们入座,满脸满溢着喜笑颜开的幸福,立诊立云告诉我们去年一年两兄弟有了十几万的进账,立云还在诚意金属公司入了股,成为了股东,村里交通便利了,现在大城市人讲究养生之道了,立云说他打算开了年自己也试着办一个厂,就做农家乐基地之类的,开办一个绿色环保的养鸡养鸭厂和蔬菜基地,专门供酒店和旅游公司用。

  说着说着天色渐晚,可是,满屋子欢声笑语不断,是啊,好的富民政策和强国战略真得使老百姓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照这样发展只要坚持勤劳致富不动摇,山民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美好!
责任编辑:洪艳